据英国《华闻周刊》报道,近日,英国兰利寄宿学校中国留学生“因借酱油遭拒捅伤同学”案,引发人们对于在寄宿学校中就读的中国小留学生心理问题的关注与讨论。英国私立寄宿学校历史悠久,拥有一流的师资和完备的配套设施。其毕业生很多都能进入英国一流高等学府深造。这些优越条件,或许是其吸引中国国内家长送子女漂洋过海、独自到异国求学的最重要因素。此外,英国是个拥有独特工业民族精神和“英国气质”的国家,寄宿学校作为实施英式教育的重要载体,也被看作是提高留学生英语能力,助其融入英国社会的绝佳途径。
然而,面对背井离乡的学习生活,中国小留学生却往往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困境。接受《华闻周刊》记者采访的中国小留学坦言,虽然在与老师同学相处的过程中,并未受到明显的排挤,但是却有一些无形的障碍与隔膜,令其难对寄宿学校的生活说“爱你”。
在对英国寄宿学校的中国小留学生进行采访调查的过程中,《华闻周刊》记者发现,由于在资源、社交及信息方面的“边缘化”,中国低龄留学生在英国依然存在着明显的难以融入本地学生“圈子”的问题,并由此加重了其心理上的孤独感和焦虑感。
缺乏主动性自我“边缘化”
据《华闻周刊》记者了解,在英国的寄宿学校中除了执教的老师,绝大部分的寄宿学校都为每个学生配备了一位辅导老师(Personal Tutor),负责了解学生的学术性与非学术性能力、理想和社会责任感,协助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自行跟进学习进度。其中根据学校学生人数的不同,低年级辅导老师大约负责2-10个学生,高年级辅导老师大约负责2-5个学生。
此外,寄宿学校的学生并不是按照“班级”为单位来划分,而是按照宿舍(House)来划分。同一个宿舍里住着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以形成“兄弟姐妹”的氛围。在宿舍里还配备有负责思想、精神教育的舍监(Housemaster或Housemistress)以及负责日常起居等杂事的女总管(Matron)。前者类似家庭中“父亲”的角色,确保宿舍环境的稳定、安全;而后者类似家庭中“母亲”的角色,给学生提供更好的生活体验。为了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大多数学校还设有级长(Prefects)、班长(Head Boy或HeadGirl)等。
这种“家庭式”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学生找到“家”的感觉,但却依然难以从根本上消除因远离家人带来的孤独感。虽然学校的相关资源配备齐全,但由于很多中国小留学生缺乏主动性,并没有去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在遇到学习、生活、社交和心理的问题时,也不会主动去找导师或舍监寻求辅导和帮助,所以他们仍然游离在这些资源之外,依然未能从导师和舍监处获得足够的引导。而和监护人之间缺乏沟通的现象,也进一步加深了背井离乡的他们的孤独感。
特别申明︰
1、本文仅作为信息分享使用,不作商业目的,非广告;
2、本文引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3、本文引用数据来源于网络,非我们意向杜撰,请读者自行鉴别;
以上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0571-85778577),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