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24小时留学咨询热线

0571-85778577

留学生需具备的三种技能

2014-12-29 14:44发布者: 中青留学 浏览次数: 205

  “讨论课程恐惧症”是许多中国学生乃至亚洲学生赴美求学过程中都会经历到的。究其原因,在于某种定式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对学习本质的深入理解。以讨论为主的教育方式背后其实蕴含着丰富的教育理念,比如,“教师和书本并非学生们汲取知识的唯一途径”,“学生拥有和老师同等的提问质疑的权利”。认识不到这些,就很可能对讨论式教学产生误解和偏见。

  美国高等教育的课堂究竟重视什么样的能力?中国学生经常遇到哪些困难?提高哪些技能会有助于在学术上获得成功?美国大学教授执教于各地不同类型的大学,涉及科学、人文、商科和工程等不同领域,其回答综合起来可以较全面地代表美国教授的普遍看法。

  归纳收集到的回答,有三种技能是所有教授都提到的:良好的写作能力,提出问题并批判性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表达、沟通能力。

  良好的写作能力

  “坦率地讲,写作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不只是中国学生觉得难,每一个学生都觉得难。”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西戈(Siegal)教授说。为什么中国学生觉得写学术文章尤其难呢?西北大学经济系沃利(Voli)教授说:“大多数中国学生学习都很勤奋刻苦,也很听话。我布置的任何作业他们都会尽全力完成。然而,他们只是把我告诉他们的或者书上说的写下来,这是最大的问题缺少自己的观点。”

  许多中国学生为什么觉得写作难,因为他们觉得,“我们在读本科时没怎么写过这样的文章,老师也没教过。”

  是不是英语水平限制了他们的写作能力?很多教授说,英文水平确实会有些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到美国读书的学生来自世界各地,英文水平自然有高下之分,但并不是说英文水平较低的学生写出的文章水平也低。对教授们而言,提出观点和证明观点更有价值。

  提出问题并批判性思考问题的能力

  中国学生在课上需要更主动、更积极地参与,而不是被动地坐在那里听。他们需要有质疑能力,需要问问自己哪些证据可以证明或者证伪前人或其他人提出的观点。对于中国学生习惯以考试成绩高低论优劣的思维模式,他们颇有微词,也颇为担心。他们认为,考试分数决不是唯一尺度,学生思考能力的提高是评判学习效果的重要指标。斯坦福大学心理系约翰逊(Johnson)教授说:“如果你的目标是创新,你的美国教授肯定愿意跟你一起合作或者祝你一臂之力。但是,这需要你有尖锐的看问题的眼光去质疑,而不是重复那些别人已经发现的理论。”一位纽约大学的教授说:“中国学生很善于总结,但不善于批评、分析和提出自己的观点,实在有些遗憾。”

  为什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如此重要?因为提问可以把阅读从静态的、单向的“看”变为动态的、双向的“交流”,这是一个深度理解的过程。提出问题的过程,让我们可以思考所读的内容是否符合逻辑,是否言之有物,是否准确明白,是否还有其他更为恰当的研究方法。

  提问除了对理解学术文章大有裨益,对于有效的社会交流也起着很重要作用。首先,提问可以帮助交谈双方发现共识所在,这在协作或者团队合作中尤其重要。其次,提问有利于控制话题走向。以课堂讨论为例,通过提问可以帮助你把话题转移到自己擅长的方向上来,这样还会担心自己无话可说吗?再其次,提问可以让交流的目标更加明确,让交流的过程更加有效,避免“鸡同鸭讲”的状况。

  良好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亚利桑那大学的莱温(Levin)教授:“不论我怎么鼓励我的中国学生,他们就是不说话!在我的课上,最安静的群体肯定是中国学生。他们不说话,我无法确定他们是否听懂了我讲的内容。下了课也是这样,他们从不到我的办公室来。”这样的评述虽然可能被解读为对中国学生的刻板印象,但不能否认中国学生表现得确实不够积极。伯克利大学教育学院的戈麦斯(Gomez)教授说:“我的中国学生只有在得了低分后才找我沟通。其实,他们应该早点来跟我讨论一下怎样才能得高分。”

  是中国学生不愿意跟老师交流吗?许多中国学生的观点不外乎以下几种:“从小我的父母和老师就告诫我,找到了正确答案再讲出来”;“没想清楚就说出自己的看法是非常浅薄的表现”;“当我发现我的答案跟别人不一样的时候,我不好意思说出来”。美国教授们并不了解中国学生的这些想法。

  建议那些不善于参与课堂讨论的中国学生先尝试与自己的教授多交流,告诉他们自己有什么困惑,或者把在课堂上没有机会说的话都说出来。这样的一对一交流会大大增加你的自信,并转化成参与课堂讨论的动力。

  事实上,当你发现自己想的与别人不同时,恰恰应该说出来,与对方交流。每个人都说出自己的想法,不就是最好的头脑风暴吗?来自不同背景的人说出自己的看法,会极大地丰富每个人的视野和头脑,这不是最好的多元文化交流的机会吗?

  上面谈到的三种能力对于培养有创造性、有适应性的学生尤其重要。我们需要进一步关注并思考,我们的学生在跨文化背景下学习时表现如何,哪些能力的欠缺限制了他们的发展和成功,如何提高学生所需要的这些能力。在教育国际化浪潮中,我们必须反思是否为培养全球化人才做好了准备。

特别申明︰

1、本文仅作为信息分享使用,不作商业目的,非广告;

2、本文引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3、本文引用数据来源于网络,非我们意向杜撰,请读者自行鉴别;

以上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0571-85778577),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