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24小时留学咨询热线

0571-85778577

留德华人:中国教育多培养“模仿高手”

2015-1-22 10:02发布者: 中青留学 浏览次数: 479

  十几年前, 我还在德国东部的哈勒市读大学预科。有一次文学课的考试中有一道题是让分析艾辛道夫的名诗《月夜》, 要求着重分析最后一段。

  这首诗我以前没有读过,但看了之后觉得它无论是从题材还是从风格上都有明显的浪漫主义特征,艾辛道夫又是德国浪漫主义的代表诗人, 那么这首诗定是浪漫派的无疑了。尤其是诗的最后一段:“我的灵魂展开翅膀,掠过静寂的大地, 好象要飞回家去”, 在我看来这是再明白不过的乡愁。

  “思乡”是浪漫主义的的一个典型题材, 浪漫派的诗人追求时间上的永恒和空间上的无限, 有时他们不远千里外出流浪, 为的就是到别的地方去想家。这最后一段越发印证了这首诗的浪漫主义特性。

  我对我的回答的正确性很有把握。谁知讲评考卷的时候, 老师说, 这最后一段所要表达的是诗人对死的向往。 “灵魂还家”是西方基督教文化中最常用的对死亡的比喻, 回到上帝身边也就是回到了“永久的家园”。我听了心里一沉, 想着这下完了, 同时又觉得挺冤的。我又不是在宗教环境下长大的, 我怎么会想到一位诗人在这么美丽的月夜会去想死, 这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范围。最没想到的是, 卷子发下来, 我竟然得了满分。

  我大惑不解地去找老师,说我的回答不符合标准答案呵, 我以为会不及格呢, 怎么倒是个满分。 老师笑了,说,这里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分析一篇文章或是看待一件事物,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 只要你能够充分论证你的观点, 做到有理有据就行了。你分析论证得很好呵, 为什么要扣你的分呢。这件事对我的影响很大, 因此至今不忘。

  德国大学崇尚独立思考 自由论证

  在后来正式的大学学习和生活中, 我发现, 独立思考, 自由论证是德国大学里的主要学习方法之一, 尤其是文史类的学科。像我们学文学和社会学的, 从第一学期开始就要选上研讨课。所谓“研讨课”,顾名思义,就是研究与讨论。每门研讨课都有一个主题, 比如“二战之后的短篇小说”,“古典主义”,或者社会学的“个体与社会”,“青少年的行为偏离”等等。

  这研讨课每周只有一次课, 一个学期加起来也不过十几个课时, 但学生要读的书却相当的多, 除了教授给推荐的有代表性的书目之外, 学生还要自己寻找和阅读与主题有关的参考书籍。大量读书并不是为了可以大量地引经据典,而是在读书万卷的基础之上, 在对已有的理论进行了充分比较与分析之后得出自己的结论。

  上研讨课时,学生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不迷信书本,不盲从教授,敢于提问,勇于质疑,不怕自己的观点可能浅薄而丢面子,也不怕自己的问题也许幼稚而遭人笑话。在这样的研讨课上,中国学生一般是不发言的, 我刚开始时也不例外。且不说我和土生土长的德国人一块研究歌德,席勒语言上有多么大的劣势,就算这一劣势不存在, 我也不会发言的。原因很简单:我没有这个习惯——没有怀疑书本的习惯,没有反驳老师的习惯,没有重视自己观点的习惯, 更没有论证的习惯。

  国内教育多培养出模仿高手

  回想在国内上学的时候,从小学到大学,上课都是以老师讲授为主, 学生要做的只是专心听讲, 认真记笔记。上小学的时候, 考试前老师会给勾重点, 有的老师甚至还会给很多可能会考的题目连同标准答案, 只要把这些都记得滚瓜烂熟了, 那么考试肯定没问题。

  上中学的时候, 慢慢开始有自己的想法了, 但很多时候也就是自己想想, 不会去和父母交流, 因为他们肯定会说这是胡思乱想, 不务正业。当然更不可能去和老师讨论, 老师不喜欢爱问“刁钻“问题的学生, 认为他们把精力都放在书本之外的“歪歪肠子”上了, 不利于升学。所以, 学“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时, 尽管我们当时只有十三四岁,可没有人真的相信这里的“风流人物”指的是“人民大众”, 但没人敢在考试的时候不这样写, 那可是标准答案呵。

  等到上了大学, 虽然没有以前那么大的升学压力了, 但是学习的任务仍然繁重。说学习是“任务“一点都不过分, 因为国内的大学生的学习方式还是以被动为主:从上什么课, 看哪些书到考几门试都是学校给安排好的, 学生要做的只是完成学习任务。到了高年级有选修课了, 那选择的范围也是很窄小的。这样的“被动“也反应在具体的学习方法上。大学生的学习重点依然是教材, 偶尔也会有课堂讨论, 但那是老师带领下的讨论, 目的是最后得出老师作出的结论。

  这样的教育模式是文化的一种体现。中国的传统文化不欢迎孩子或者学生“自作主张”。中国人不喜欢和大人顶嘴的孩子, 爱反驳老师的学生或是敢于直谏的大臣。学生们用功刻苦, 为的是能够最大限度地吸收和重复已有的知识, 但是在这个基础之上去开创新思维, 发现新问题却从来不是我们教育的重点。

  所以, 标新立异不是我们的长项, 我们是复制模仿的高手。以前我们只是“孝”(即“肖”)祖宗, 现在我们拷贝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有一个朋友曾经得意地给我讲过一件事: 一个中国代表团访问德国某公司, 在参观其工厂时, 没有一个中国人带了笔记本或者相机之类的东西, 就这么将人家的生产程序看了一遍, 回来以后就造出了和人家一模一样的东西, 结论是: 你看中国人是多么的聪明! 可惜我并不认为这是真聪明。具有和照相机一样的记忆力或是和百科全书一般的知识并不就意味着“聪明”。现今世界, 有谁能比电脑“知道“的更多呢? 可又有谁认为电脑聪明呢?

  只会重复古人, 模仿他人不可能有真正的进步。敢于有自己的想法, 能够推陈出新才是发展的前提。海外十数年的学习和生活, 我觉得我学到的最珍贵的就是这种以自己独立的眼光去看待事物的方法。不是什么问题都有标准答案, 更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有绝对的是非黑白。不盲目地反传统, 但也不相信从来就如此, 便是对的。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从学识中赢得见识, 我们才能走出自己的发展之路。

特别申明︰

1、本文仅作为信息分享使用,不作商业目的,非广告;

2、本文引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3、本文引用数据来源于网络,非我们意向杜撰,请读者自行鉴别;

以上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0571-85778577),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