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或者是进入大学任教职,或者是进入工业界做科学家或工程师,起薪5万~7万美元不等,一般工作两三年后挣到8万~10万美元,有博士学位的会挣得更多些。留学生毕业了留在美国,年收入10万美元是很平常的收入,不过高于15万美元的就不多见了。10万美元的收入是典型的中产阶级收入,处于中产的中间水平。如果你浏览天涯,经常会看到这个收入段的留学生“吐槽”。当然生活得如何没有客观标准,主要看心态,但其中折射出的中产者的财务状态却有着普遍性。
有一位网友居住在纽约皇后区,年薪10万美元,自称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他月收入9000美元,每月所得税预扣2200美元,医保自付额300美元,房屋按揭2500美元,地产税400美元,房屋保险100美元,水电费400美元,地铁和通勤火车票共300美元,汽车月付350美元,汽车保险120美元,汽油费240美元,电话费100美元,手机费150美元,有线电视和上网费100美元,孩子校车费240美元,孩子中文课200美元。每个月固定支出已经达到7700美元,只结余下1300美元供全家吃穿用,难怪这位移民抱怨没钱下餐馆,没钱买数码产品,日子过得“猪狗不如”。
也有夫妇都工作的,收入相对高些。一位网友年收入16.5万美元,处于美国人前6.5%的高收入,还活得紧巴巴。因为属于高收入,其税率较高,纳税即占到家庭收入24%,其中联邦税12%,州税约5%,剩下的是社会保险税。补充养老金又占到收入的20%,医疗保险占到4%。这两块大支出之后就是养房养车的费用、水电煤气和交通等费用。因为这户家庭两个人工作,需两辆汽车,在住房和子女教育上投入相对多一些,故而算下来每年也鲜有结余。当然,他们的养老金缴费多,意味着退休后有更好的保障。
以上两例“吐槽”表明,无论生活在哪里,无论收入多寡,没有额外收入,没有家底的第一代移民的日常生活大概如此:收支相抵,需要量入为出地生活。其实这也代表着大多数民众的生活状态。但美国征收遗产税,同时各行各业很少灰色收入,这就决定了民众起点上的相对公平。在这个基础上,不妨看看中国的中产,他们的生活困境。
这里假设这样一位城市白领和他的家庭,一个典型的技术或管理型职位,企业中层,当然不是国企也不在机关做公务员,没有隐形收入。夫妇有着还算体面的收入和生活状态,两个人月薪都过万,属于必须每年申报的高收入的群体。生活在一线城市的郊区,拥有一套价值200万~300万元的住房,是近两年才购入的,再就是有个嗷嗷待哺的婴儿。
这样的专业人士构成社会的中坚,也可称为上升中的中产阶层。可他们的生活质量却只能和海外的下中产处在同样的层面。每天开车几十公里耗时3个小时上下班;体面的工作离不开体面的装束,又是一大笔开支;午饭的价格直线涨,同事们过去还在饭店里AA制解决,现在到处找食堂。每个月使家庭月光的最大一笔开支是房贷,令家庭财务捉襟见肘的则是孩子的抚养和教育费用。国内这样的样本实在太多,似乎不必对号入座,只用计算器便可算出他们的收支账。
特别申明︰
1、本文仅作为信息分享使用,不作商业目的,非广告;
2、本文引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3、本文引用数据来源于网络,非我们意向杜撰,请读者自行鉴别;
以上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0571-85778577),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