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24小时留学咨询热线

0571-85778577

在英国读工科博士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2020-7-13 11:05发布者: 中青留学 浏览次数: 365

  在英国读工科博士是一种怎样的体验?你们进来亲自感受一下吧~

  01

  再三考虑

  申请博士是个值得花心思再三考虑的事情,因为读博期间会承受来自学校导师和项目的压力,同龄人恋爱和工作进度落后的压力,家庭可能的碎碎念的压力,而这一切又并不保证PhD这个头衔,更不要说毕业之后的工作了。你会花很多年时间在一个很具体的项目上,理论上你会在某个领域成为专家,在某个行业成为内行,之后你也有很大可能从事相关方向的工作。同人文、社会学方向的PhD不同,工程类的学生们不是带着自己的想法进实验室的,而是由导师决定做什么项目,因为在导师申请经费的时候已经要写清钱将来的用途了。所以在感受读博体验之前,再问自己一次,是不是真的打算或需要读博。因为年轻或者因为工作不好找而读博从来不是个好理由。

  02

  奖学金难申

  英国在08年经济危机之后经济受创,对教育的经费拨出也吝啬了很多,这几年还时不时有教工罢课的活动。对想申请PhD的同学的影响就是奖学金难申了,导师们难申到钱,也就没那么多钱给博士生们。英国的工科一般来说没有美国跟业界结合的那么紧,科研经费大多还是来自政府或研究中心,像BBSRC, EPSRC等,而这些funding因政策原因会优先供给欧盟学生。

  现在申博士的话,如果成绩不是Top1,或没有一个有钱的导师看上你,那半奖(学费全免,自己负责生活费)是个比较现实的期望。近几年从英国本地读硕再申博的愈来愈难了,反倒从国内申请博士 (留学基金委) 的相对多一些。钱少的另一影响就是买昂贵仪器或者出国开会时导师会皱眉头,也影响学生科研的效率。

  03

  做好准备工作

  英国博士时长一般是3年科研加1年写博士论文,早几年对博士的科研成果要求貌似更高而时长相对宽松,有读6、7年的。现在学校在权衡时间和质量的关系,要求4年毕业。这对很多项目而言是很困难的事,可以酌情延长1年左右,于是4、5年是个相对常见的时间。

  如果自我管理意识很强论文写的早,加上导师同意,也有可能3年毕业。总的感觉高校的制度越来越严格,越来越多的报告要交,报销的手续越来越复杂,PhD项目时间规定越严等等,当然英国也不是个例。

  讲讲我们学校(University of Nottingham)工程学院的PhD考核制度

  1

  入学第一年要求学生在做项目的同时修够一定学分。每月和导师有一次较正式的meeting并给系里提交meeting report。做科研的三年每年要交年度报告并被安排和一本校考官答辩(viva),如果答辩不通过是不能进入下一年的。

  2

  确定好考场和考试时间,考场走错的也大有人在,所以确定好考场,同时也要把我考试时间,迟到就不可以入考场了,所以时间是不等人的。

  3

  尽量让自己有充足的信心去考试,因为比较重要的考试不可忽视,尽量不留空题,把题目做完才是最重要的。

  第四年写论文不用缴学费,论文写完后如果导师们审核同意就可以提交学校了。之后校方安排答辩时间,一般一到两个月。

  与国内博士不同,英国博士毕业最关键的部分不是提交论文而是答辩。答辩时两位考官,相关领域的校内和校外考官各一个。答辩时考官和你关在一个小屋里,考官根据你的论文向你提问,答辩时间一般3、4个小时,但我也见过7个小时的。

  答辩后考官们会给你的论文和答辩提修改意见,只要修补一下论文,考官重审通过就算OK了;也有可能需要重新提交论文或重新答辩;最不幸的会直接fail,转为MPhil(哲学硕士,如果选择不写论文那么就直接拿MPhil的title)。

  04

  PhD生活

  我们学校的网络资源很丰富(不要想歪了),常用的论文数据库都买了,国内一些名校的同学下英文论文有时也会找我帮忙。下paper只需考虑搜索而不用考虑能不能下载下来,这种爽度在公司上班的人是体会不到的。

  由于同实验室的同学来自各个国家,英语是唯一交流语言,所以几年下来专业领域的英语听说读写都不是问题了。出国开会时,你只会想着怎么把自己的成果展示的漂亮些,无须考虑这段Presentation用英语应该怎么说(因为你早担心过了)。

  习惯英文的另一好处是你的成果容易被其它国家的人看到,不止是你发的paper,包括你写的blog,你维护的代码(呃,文档部分)等等,方便扩大你的network。读PhD期间可以在学校兼职助教补贴生活,主要任务是实验课的答疑或作业、试卷批改。我没有看到像美国高校那种讲课的助教,不知道是不是只是我没接触到。

  读工科博士的来自印度和中国这两个发展中大国的学生较多,阿拉伯一些盛产石油的国家有他们政府的强力资金支持,也来了很多学生。选择的工科专业主要集中在计算机,电子工程和土木工程这几个上。工程学院开大会时,看到过半的亚洲面孔不要吃惊。你的英语听力也在和奇奇怪怪的口音交流中得到提高……

  05

  导师是怎样的

  英国对比德国日本等工科比较强的国家高校内等级制度(hierarchy)不强。美国我不知道状况,我猜应该也不错。等级制度是搞学术的大忌,屁股决定对错?对追求真理的人来说不能更可笑了。

  我刚进实验室的时候喊导师XXX教授,导师说我知道中国人会对上级表示尊敬,但是我希望你尊敬一个人不是因为他的职位,而是因为他的为人。这句话一直影响着我,在之后跟上级的交流中做到不卑不亢。喊导师名字不过是一种形式,但确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看待这个关系。

  导师请学生吃饭或同门们一起娱乐的频率较国内少。我想一部分因为西方文化中公私更分开一些,另一主要原因,是实验室里的人国籍和年龄分布的要比国内写意的多,共同话题相对少一些。

  早些年英国PhD只有一个导师,现在都是2个(也有3个)导师的,其中一个主要负责(main supervisor),另一个起督导作用。PhD期间的日子质量主要就看主导师的了。即使学习在同一所高校,每个人的体验也可能大相径庭。

  在进实验室之前,对导师做再多的调研都不过分。除了考虑他的研究方向你是否喜欢,他的学术水平如何,也可以打听一下他的指导水平如何,他在实验室的为人如何,他与学生的关系如何等等。有的导师申经费能力强,那么即使大环境缺经费的情况下你也不用担心用不上好仪器的问题;

  有的导师指导有方,在你科研懵懂时期能够耐心引导你而不只是评判你的成果,这是非常重要的指标,要像教练而不要像裁判;

  有的导师名气大,paper署上他的名不愁投不出去;

  有的导师为人随和,你压力不会太大;有的导师灵感很多,呃,祝你好运……

  每一个特点都会让你的体验更有意义或更痛苦。顺便补充一点,一般华人导师会更严谨,或者说苛刻一些。想来或许是自己在英国扎根已不易,不希望因手下的华人徒弟而落人话柄吧。偏颇一点说,跟华人导师要做好受一点窝囊气的准备,不过关系也可能走的更近一些。

  跟导师的交流以邮件为主,汇报进度或寻求指导。大概2周见一次面,也有每周见或一个月才出现一次的。于是乎,你的英文(邮件)写作能力,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读博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从来就不是。同学朋友中因读博而和男/女朋友分手的,得抑郁症的,耗费大把青春而后悔不已的,因种种原因 (包括导师中途跳槽) 而辍学的,绝不是极少数。

  如果你喜欢你的专业并真的愿意投入你的黄金时代来深入学习,那你应该会从选择学校和导师起就对自己负责了,并希望你的热情和毅力能够坚持到你毕业。

  说了这么多还没有吓跑你的话 (什么?已经入坑了?) 那我再打打气。地球上能用你比较熟悉的语言学习,科研实力够雄厚,环境优美,学习期间又没有太多复杂关系的国家一只手能数的过来, 英国肯定是其中一个,Enjoy。

特别申明︰

1、本文仅作为信息分享使用,不作商业目的,非广告;

2、本文引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3、本文引用数据来源于网络,非我们意向杜撰,请读者自行鉴别;

以上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0571-85778577),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