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24小时留学咨询热线

0571-85778577

家有海归: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长

2015-5-21 10:01发布者: 中青留学 浏览次数: 753

  今年27岁的海归董董回国4个月,虽然习惯了自己生活,但还是应父母的要求,在找到工作前住在家里。“不是有句话说,陪伴是最好的孝顺吗?”董董有些无奈地告诉记者,“出国读书3年,一共回国两次,总要补偿父母一下吧。”但董董的父亲董伯伯没有感觉到儿子的无奈,他不停向记者夸赞“士别三年当刮目相看”,儿子叛逆的青春期终于过去了。

  很多父母发现自家的“小海龟”回巢后发生了很大变化,而父母也必须随着子女的变化调整自己。

  “伪装”的孝顺

  在二本学校读本科一直是董董“心中的痛”,出身知识分子家庭的他从小在大学校园中长大,高考失利后,进入父亲执教的大学,读了父母选定的专业。

  “没有新鲜感,也不爱学习。”董董告诉记者,大学四年他从没洗过衣服,就连军训的时候都没吃苦,因为指导员和教官受了他父亲的嘱托,对他“优渥有加”。

  大学毕业后,董董毫不犹豫地申请出国读书。“其实当时没有明确的动机,就是想离开家,真正体会一下大学生活。给自己的青春一个补偿。”

  董伯伯对儿子“终于爆发的上进心”十分欣喜,当儿子拿到英国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董伯伯与有荣焉。“半天之内,全系的老师都知道老董家的儿子要去英国读书了。”董董哭笑不得地对记者“吐槽”。

  随着行期将近,董伯伯开始担心“混小子”在海外的生活。“最初的几个月,他还给我们打电话,后来电话越来越少。”本来10点之前一定上床睡觉的老董夫妇,不知不觉将休息的时间推迟到午夜前后,那是英国时间晚上6点。“儿子4点才下课,总是在晚饭前给我们打电话。”董伯伯说。

  等不来儿子的电话,主动打过去又怕打扰他的生活,年近六旬的董伯伯学会了用QQ、MSN、Skype。来不及通话的日子,看到儿子的网上留言也让他感到安慰。

  “觉得儿子离我们越来越远,有什么事儿也不和我们说了。”董伯伯一度对此感到失落。但董董告诉记者,他觉得“报喜不报忧”是懂事的表现。“和他们说,他们也帮不上忙,跟着干着急。”

  董董坦言:“我也想家,也想爸妈,不过离得远也就没有指望了。后来逐渐找到了自己的生活节奏。”他在海外时,每周给家里打两次电话,这被他戏称为“请安”。

  面对父母的担忧,董董有时嫌他们啰嗦。“爸妈不清楚我这里的情况,总是关心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和他们也说不明白。”但是当他毕业回国,再次住到父母身边,“突然感觉心酸了”。“三年不见,觉得爸妈真的老了。”董董说,“有时候也会觉得爸妈很烦,作息时间不一样,还把我当小孩子管着。但是想到以后也不会有这么多时间陪他们,就把想顶嘴的话都咽回去了。”

  董伯伯夫妇眼里的海归儿子,变得懂事、温顺、有主见、知道心疼爸妈了。“这么多年也没给我们买过东西、过过生日,现在有什么好吃的、好用的都惦记我们。”董伯伯说。当同事就要不要将孩子送出国,征询他的意见时,“我都告诉他们值得一试,出过国的孩子真的不一样了”。

  董董无奈地告诉记者,这些举动六分真心,四分伪装。“伪装也是出于孝心啊,装着装着就习惯成自然了。”

  变身理财能手

  董董在英国3年花了近20万英镑。“(儿子)在国内大手大脚惯了,一出国所有物价乘以10,什么都不敢买。后来自己打工赚点钱,知道钱来得不容易了。”董伯伯说,孩子在英国时很少主动要钱,反倒是他和老伴担心儿子过得太苦,主动给他提供经济支援。“我们留着钱干什么用啊?我们俩一个月3000块钱都花不完。儿子年轻,又在外面,穷家富路啊。”董伯伯说。

  当被问到花“巨资”送孩子出国值不值时,他答:“我没觉得出国这个事要算成本收益,我也没指望儿子回来找个年薪百万的工作。酸甜苦辣都是营养,他能出国经历一下就很好。何况我们有这个能力,也没有砸锅卖铁供孩子读书。”董伯伯觉得,儿子回国后变化很大,和他说话时,他觉得自己在与成年人对话,在一些问题上他也会听儿子的建议。“成长是无价的。”

  王阿姨对记者表示,在孩子出国留学这件事上,她不算经济账。“反正钱以后都是孩子的,还不如早点给她。何况读书是正事。”王阿姨的女儿从英国回国三年了,“找工作的时候,海归还是有优势的,起薪和同龄人比高一些”。

  王阿姨的女儿如今已经成家,小两口的收入“小康没问题”。而王阿姨觉得在孩子起步阶段帮一把,是父母的义务。“就当投资了。投资教育的收益最大。”

  理财有道的王阿姨还告诉记者,出国在外是对孩子最好的理财训练。“女儿在国内没有金钱概念,喜欢就买,花光了就问我们要,从来不会算计着花钱。我都担心她以后结婚了钱花不到月底。”但女儿回国后,王阿姨发现,她突然省俭有度了。“刚回国,孩子有一阵挺疯狂的,看到什么换成英镑都觉得便宜,什么都买。1个月也就正常了。现在反倒是我要时不时鼓励她‘喜欢就买’。”

  父母要克服“不被需要的失落”

  网友“奔走美国”在博客上写道:“被需要是一种幸福。父母一直以来都被孩子需要着,但突然某一天发现自己帮不上孩子什么忙,或者孩子有事不和自己商量了,那是一种很大的落差。”

  王阿姨对记者说,虽然女儿从读大学开始就离开家到北京独自生活,但逢年过节一定回家。他们夫妇每次去北京开会,都会运去满箱的吃穿用,王阿姨自称“运输大队长”。直到女儿去英国读书,老两口首次感到爱莫能助。

  然而,女儿在网上晒出的烹饪照片让王阿姨十分惊讶,她发现孩子不仅能照顾自己,还能照顾其他同学。回国之后,女儿买了房子忙装修,除了时不时打个电话咨询一下,没用父母帮忙。王阿姨不禁感叹“她还挺厉害的”,认为这中间除了女儿自身的素质,也与其在国外的锻炼有很大关系。

  董伯伯也告诉记者,董董找工作期间大小事情都是自己拿主意,偶尔询问父母的意见,总是将利弊说得条理清晰,逻辑清楚。家里的大事小情,董伯伯也会征询儿子的意见。董董同样感觉到了这一点,“有时我甚至觉得父母挺依赖我的,看到他们采纳我的建议,觉得挺奇妙的”。

  王阿姨说,她并没有感觉到“不被需要的失落”,女儿还是会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告诉他们。这种交谈更多是平等的,像聊天一样。王阿姨提出的建议,女儿也会认真考虑。“更主要的是,我们要有自己的生活,不能成为子女的负担。”王阿姨夫妇把自己的日子安排得丰富多彩,因此没有强烈的失落感。

  董伯伯坦言,他和老伴有过一段失落的时期,但是儿子长大了是好事。“不能为了我们的感受阻止孩子长大。”他乐观地说,等到儿子结婚生子,“就有孙子需要我们了”。

特别申明︰

1、本文仅作为信息分享使用,不作商业目的,非广告;

2、本文引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3、本文引用数据来源于网络,非我们意向杜撰,请读者自行鉴别;

以上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0571-85778577),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