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随着出国留学的日渐升温,另一种形式的留学——“微留学”,也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目前,采取这种“微留学”形式的主要以中小学生、幼儿园学生居多,尤其小学生占大部分。他们进行微留学的目的主要是提升语言能力,体验国外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方式,拓展视野,也有助于对以后是否留学进行抉择。与普通留学相比,微留学以体验为主,花费金钱和时间较少;与普通游学相比,微留学性价比较高,更加身临其境,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游学”。
当然,部分业内人士和家长也指出,微留学看起来很美,但并非适合所有孩子,家长也并非随意就可申请到“微留学”。面对日益火热的“微留学”,家长还是要谨慎而行。
最近在网络上不时可以看到有关微留学的内容,如微留学DIY分享等等,虽然目前让孩子进行“微留学”的家长还不算太多,但对此有所了解的家长已经跃跃欲试,微留学大有从“小众”走向“大众”之势。
新西兰
“微留学”流程相对简单
“目前,新西兰对‘微留学’插班学习这种形式还是比较鼓励的,流程相对也比较简单。”业内人士介绍,家长和学生一般要申请到新西兰学校的通知书,不少学校都会接受这种短期留学,一些学校也会开设这个项目招揽国际留学生。此外,家长还要提供学生在国内学校在读证明、成绩单,还有护照信息。
专家指出,相比其他国家,新西兰有一个优势就是,接收学生年龄跨度比较大,而且新西兰有4个学期,和国内的寒暑假能够对应上,一般学生都会选择在寒假和暑假去,大部分在当地学习一到两个月,这种较短期的留学持旅游签证即可。“从目前我们接触的学生来看,参与这种项目的年龄偏小的孩子居多,尤其小学生比较多,申请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的都有。这些学生大部分以后会选择长期留学新西兰。”
一位带孩子去新西兰进行微留学的家长曾表示,他们让孩子去新西兰插班学习,首先是为了提高英语水平,其次就是体验开放、人性的英式教育,所以他们会支持孩子尽量参加各种有别于国内的课内外活动。“7月下旬开始的第三学期持续9周,到9月底结束,如果能在国内9月开学时请一个月假,再利用上暑期的时间就可以完整地在新西兰小学上完一学期的课,这样对孩子英语的提高一定会有很大的帮助。”
“从我们服务过的学生情况来看,经过这种短期插班学习,学生语言进步非常大,听说读写进步非常快,他们也会交到其他国家的朋友。”留学专家说。
美国
家长留学或工作,孩子插班学习
除新西兰外,记者了解到国内有些家长还会带孩子去美国等地“微留学”,不过和新西兰相比,人数要少一些,申请也并不容易。
“还有一种微留学形式是随留学、访学或者工作的父母,插班到美国的中小学,学习一年左右的时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务研究中心访学办公室负责人王宇介绍,现在有不少这种身份的家长都会利用这种机会带孩子进行微留学体验,办理相关手续相对也比较容易,他们的孩子大多是在居住地就近入学。
去年3月,陈女士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带着女儿来到美国,到当地小学插班读书。“来之前她正在国内上小学五年级,马上就要升毕业班了。我让她到美国来学习,主要是想让她体验一下美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锻炼一下英语水平,更重要的是让她躲避开很辛苦的小学六年级。”
陈女士说,来美国后女儿上的是小学四年级,现在在读五年级。“美国的小学学业比较轻松,没有什么作业,在这里孩子每天都过得很快乐,英语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孩子出国前在学校保留了学籍,今年9月份她可以直接升入学校对面的初中。”
提醒
未必能提升孩子英语水平
在不少家长看来,国外插班学习这种“微留学”形式,具有一定的性价比,可以比“游学”更深层地体验国外的课堂,听起来花费和游学差不多,甚至更便宜。不过,微留学并不像看起来那样容易。
“家长如果自己DIY的话,操作层面会面临很多问题,比如去新西兰要知道哪些学校接收这样的学生,哪些学校不接收,即使学校接收,还要解决签证、住宿等一系列问题。”专家说,现在一些机构和个人会做这方面的业务。记者与一些成功让孩子进行微留学的家长接触后了解到,这些家长即使不是通过中介机构来办理,也在新西兰、美国等地有朋友或者相关的学校资源。而如果通过机构来办理,费用无疑会有很大的上升。
而且,一些孩子还会面临国内外课程衔接的问题,因为如美国等国的教学方式、教学进度等,与国内有很大差异,无论是刚到国外,还是刚回国内,学生基本都要经过一段适应时期。记者了解到,有的孩子初中到国外插班学习了近一年,回国后因为在国外学习的内容较简单,不得不留了一级,以应对中考。
“我觉得八成的孩子不适合这种微留学,尤其英文基础不是很好的孩子,想靠这种学习来提升英语水平,作用是很微弱的。还可能适得其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一位曾带孩子进行微留学的妈妈表示,家长带孩子微留学一定要慎重。
【名词解释】
微留学
与“游学”不同,微留学主要是通过插班学习等形式,在国外正规中小学与当地学生一起进行学习,一般学习时长不超过一年,短则几周、几个月,之后再回到国内继续上学。
特别申明︰
1、本文仅作为信息分享使用,不作商业目的,非广告;
2、本文引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3、本文引用数据来源于网络,非我们意向杜撰,请读者自行鉴别;
以上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0571-85778577),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