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24小时留学咨询热线

0571-85778577

留学生们如何应对文化休克?

2015-3-2 09:58发布者: 中青留学 浏览次数: 391

  大多数出国留学的孩子都会经历或者遭遇一段或长或短的文化休克期(Cultural Shock)。文化休克是1958年美国人类学家奥博格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是指一个人进入到不熟悉的文化环境时,因失去自己熟悉的所有社会交流的符号与习惯而产生的一种迷失、疑惑、排斥甚至恐惧的心理体验。"休克"本来是指人体重要功能的丧失,如身体失血过多、呼吸循环功能衰竭等。但是,当一个长期生活于自己母国文化的人,突然来到另一种完全相异的新文化环境中时,其在一段时间内常常会出现这种文化休克的现象。

  文化休克大体经历4个阶段蜜月阶段、沮丧(或敌意)阶段、恢复调整阶段和适应阶段。人是有文化差异的,留学生应妥善地驾驭这些差异,使其成为自己的核心能力。在留学的过程中,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和克服"文化休克",不仅会影响留学的整体体验,而且还有可能对留学生的心理产生长久的不良影响。我就曾接到不少学生打来的电话,询问如何克服由于文化休克造成的困惑、忧郁、压抑、孤独等情感。

  留学生应当意识到,既然社会环境是个体无法改变的,那么就应该学会自我调适。而首先需要认识到,任何一次重大的文化转换都可能产生巨大的压力与焦虑,但这种压力与焦虑却是一种正常的社会适应性反应。当一个人遭遇"文化休克",并可能因此而产生"恐外症"的时候,不仅需要个人大胆、开放、坦然地去面对,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保持积极的自我意象和重塑个人文化心理的主动意识。这种重塑的过程也是重生和成长的过程。虽然我们不能阻止"文化休克"的发生,也可能一时无法摆脱"恐外症"的出现,但多了解它,至少可以减轻进入异国文化的适应压力和缓冲难度。从某种意义上说,即使是再严重的"文化休克"现象和"恐外症"心理,也称得上是一种新的文化体验和心理感受,是一种宝贵的人生经验。

  价值观的矛盾与冲突是造成文化休克的另一个主要原因。留学生应当意识到,价值观方面的分歧往往是潜在的、不容易察觉的,同时又是最难以逾越的障碍。有些华人在美国生活几十年,在许多方面与美国人几乎没有差别,但是,在价值观方面依然与美国主流社会存在很大分歧。所以,跨文化交际研究者一般都不主张异国人彻底本土化或完全按照本地人的风俗习惯行事。一方面,我们很难真正做到这一点,如果做得不地道,往往会闹出不少笑话;另一方面,跨文化交际并不要求某一方放弃自己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只是要求在交际中尽量理解对方,在问题的认识和处理方面尽可能一致,以求得与对方更好地合作。在与异国文化交流时我的观点是君子和而不同,不必为了迎合对方而丧失自己的母国文化。

  造成文化休克的第三个原因是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的不适,这个相对容易解决。俗话说入乡随俗,饮食等问题带来的不适,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步适应。而且,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与交通的愈加便利,人们越来越发现,几乎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我们都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吃、穿、住、行了。文化休克不是天生的,而是社会文化环境造成的。它是从自我标准出发来批判异类文化时的一种文化偏见与心理偏差造成的。只要我们用一种平视的眼光来看待异国文化,便会清楚地意识到,这不过是大海中水波荡漾时激出的浪花而已。一种文化既然能够千百年承传下去,就一定有其存在与承传的理由。我们只有通过不断审视自我,认识他人,真正做到对异国文化的"奇"而不"惊",才是应对文化休克的真正对策。在本章中,我将试着从中西方教育异同、西方大学核心价值观、西方社会的文化和心理模式等角度详细阐释和剖析东西方教育及文化的一些现象,以帮助即将出国留学的读者朋友们缓解可能遭遇的文化休克。因为你越了解它就越不会恐惧,恐惧大多源自无知或者一知半解,文化休克也不例外。

特别申明︰

1、本文仅作为信息分享使用,不作商业目的,非广告;

2、本文引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3、本文引用数据来源于网络,非我们意向杜撰,请读者自行鉴别;

以上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0571-85778577),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