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是如何评估每个申请者的?相信每个学生都非常想要知道。下文是MIT教育顾问TomStagliano针对在Quora(相当于知乎)的提问作出的问答。即便是重视学术如MIT这样的学校,也如此关注个人品格。相信这对很多中国学生应该有不少启发。
----------------------------------
我现在仍在面试MIT的本科申请者,下面我要说的这一套评估体系是若干年前所使用的。我相信它依然以某种形式存在于当下的申请评估中。
对于每一个申请者,MIT用两个评分标准来进行“评分”
· 1~10的定量分数,用以评价学生的学术能力。
· 5~10的定性分数,用以评价学生的个人品格。
(我曾经询问过为什么定性分数不是1~10,但却被告知说评分标准就是这么规定的。如果有任何人的定性分数是低于5的话,那么他就只能被称得上是一具“尸体”了)
申请者的定量分数取决于他们是否能够适应在MIT学习,并在四年内准时毕业的整体标准。这些定量分数通过高中排名、GPA/绩点(如果有的话)、成绩单、考试成绩、推荐等来体现;定性分数则取决于申请者作为一个“人”能够为MIT这个团体带来的价值。其中包括面试评价、所写文章、申请的其它部分(申请者实际去做的事情)、以及包括高中对其个人评价在内的推荐信和报告。
正如大家所想,在两个评分标准中获得10,10的申请者都会拿到学校的录取通知书。而获得9,10(后者为定性分数)的申请者则优于获得10,9分数的申请者。事实上,相对于10,8的成绩,拿到8,10的申请者更有可能得到学校的录取。就像所有顶尖大学一样,相比在单一学科上有所建树,我们更渴望能够为校园群体做出更多贡献的学生。那些一心在学术上钻研的学生,如果他们能够顺利在任何一所大学获得学士学位,那么便有机会在我们学校的研究生院进一步深造。
为了打破“平局”情况,或者帮助一些申请者稍事提高一下评分结果(比如,从8,7到8,8),MIT有一些“加分”奖励。这些额外的加分主要来自于:
· 地区级、国家级或国际上的杰出成就(比如,我曾经就面试过一位美国国家队成员,全美排名第五的男子花样滑冰选手。这可以算是一种加分奖励)
· 有一技之长,能够在MIT各类社团、组织、体育竞技中绽放异彩的申请者。篮球、田径、管弦乐、戏剧等,这些学校认为能够在学生踏入校园后为团体做出贡献的技能,都能作为获得加分奖励的条件。
· 如果面试官认为申请者是“万里挑一”的优秀人才,经过适当的审核,申请者也会获得额外的加分奖励。
注意:全美科技展(NationalScience Fair)、数学或物理奥林匹克竞赛奖项只能归在定量分数的评估中,并不能作为加分奖励。因此,一个获得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金奖的申请者可能在两项评估中只得到10,5的评分。定量上来说十分优秀,但是很难称得上是一个完整的、活生生的人。对于这样的申请者,MIT不会在本科阶段录取,而会考虑在申请者申请研究生院时予以录取。MIT对于申请者的定性分数有很高的认知,因为获得较高的定性分数,如果还有加分奖励的话,便意味着申请者能够在高压的学习环境中生存下来,不至于因压力而沮丧或随波逐流。
我希望上面说的这些能够让大家意识到,顶尖的精英大学所寻求的是既能很好地完成学业又能为团体做出贡献的学生,而不是学术机器。
特别申明︰
1、本文仅作为信息分享使用,不作商业目的,非广告;
2、本文引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3、本文引用数据来源于网络,非我们意向杜撰,请读者自行鉴别;
以上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0571-85778577),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