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24小时留学咨询热线

0571-85778577

留美需先摆脱“体制依赖”

2015-11-19 09:28发布者: 中青留学 浏览次数: 442

  面对中国如此纷乱的制度环境,留美就更要有“主心骨”:懂得如何进行长期的、周密的规划,一切要靠自己,不能依靠学校和现有教育体系。

  从最为实际的层面说,留美,就必须面对美国大学的评价体系,而非中国应试教育系统的评价体系。可惜,如今的家长和学生,大多是应试教育的制度囚徒,很难突破既有的评价系统。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极端上。

  第一个极端,是那种根本就不想读书、又被家长娇惯的孩子。僵化的应试教育,成为他们不读书的借口。于是,“美国的学校不用读书、一天到晚快乐教育”这样的神话就被创造出来。孩子放弃努力,心安理得地等着出去“快乐”。那些绝望的家长觉得:把孩子送到美国,“先出去再说”,也许是让孩子有出息的唯一办法。孩子也心领神会这样的游戏规则:想出国,就首先要让家长绝望,觉得自己在国内根本不会学习,这样他们就会把自己早早送到美国去了。于是,这些孩子就更不要读书了。这种极端的、但很常见的例子,导致许多家长害怕让孩子从应试体系中彻底脱钩,觉得那样一来孩子就找到了不读书的借口。

  第二个极端,则是留学中最为普遍的现象:明明五六年后要面对美国大学中的竞争,但到了十二三岁时,孩子还持续着自幼就开始的应试竞争,首先是中考,进了重点高中后,还要进重点班,眼睛盯着自己在班里的排名,课后、周末都被各种补习班排得满满的。中国教育资源分配严重不公,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的条件差得太多,自然提升了这种竞争的惨烈程度。

  这种极端,主要出现在那些自觉、努力、有出息的孩子身上。他们不愿意在竞争中落后于人,知道为自己的前途负责。但是,他们从小被应试教育塑造定型,在十三四岁这么小小的年龄,眼界有限,能看到的就是眼前在学校里的单一竞争。如果在这种竞争中输掉,就觉得自己什么都输了。对这样的孩子,即使是家长劝他们不要太在乎成绩也不管用。

  我辅导的几个学生,都有类似的问题。比如,一个13岁多的孩子,连当工程师的父母都告诉他:为多拿几分而一遍一遍地刷题,对未来并没有什么大用处,应该适可而止、多花点时间攻克英语阅读,反正将来是留学而非高考,学校里的成绩并不那么重要,无聊的功课对付一下就行。但是,这个孩子很出色,在班里一直排名靠前,面对中考,考个好高中还是很有把握的。可惜,他一来要保证在中考中万无一失,二来看不得自己的排名跌到中等,整天拖着疲惫之躯一遍一遍地刷题。留学的准备,只好置之一边。

  另一个学生,已经上了好高中,16岁,眼看就要留学了,但依然对自己不留神而没有考进重点班而耿耿于怀。她在普通班里学得轻松,以遥遥领先的优势排在第一。这反而加剧了她的心理不平衡,觉得沦落到一个远远低于自己“档次”的地方,一度还要拼考试回到重点班去。我对她说:其实你上普通班比上重点班更好。在重点班里排名中下,压力过大,大家拼的还是刷题、应试,一切都是高考导向。你明明是要留美,在普通班免于这样的压力,反而给自己留出了更多的准备时间。然而,她还是拿不出时间来跟着我攻阅读。

  这就是所谓的“体制依赖症”,也是中国的应试教育牢不可破的心理基础。“体制依赖症”,首先当然是被“体制决定论”所塑造的。我们这代人的经验就是这样:读书就是为体制负责,把体制交代的事情作好。具体而言,就是考高分。那时的高考制度比现在廉洁得多,有“中国最为公正的游戏规则”之誉。你把体制交代的事情完成好,即考了高分,体制绝对不会亏待你:到什么分数线,上什么级别的大学。实力所产生的结果误差很小。进了大学,就保证了城市户口、干部待遇。我们那年月,毕业还包分配,而且去向相当好。至少在八十年代初期,绝大多数人才都是这么选拔、晋升。相反,你脱离这种体制,则很难有生存空间。在这样的现实中,你不依赖体制依赖谁呢?

  但是,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市场经济开始突破了这种体制。读书不好而事业发达的比比皆是。按部就班地在体制中爬的,反而可能郁郁不得志。“体制依赖症”的心理,引发了许多抗议:为什么体制不再奖励那些守规矩的人,反而听任那些不守规矩的为所欲为?“脑体倒挂”等等的抱怨,都属于“体制依赖症”的并发症。这背后的现实是:体制已经管不了你那么多。但是,“体制依赖症”的心理一时难改,大家还希望体制对自己全面负责。

  留学潮则是对这种“体制依赖症”在教育上的最大冲击。留学,本身就意味着对现有体制的背离。体制完全不能为你的未来负责。现有体制对你的评价,也很难保证你被另外一种教育体制所接纳。比如,在学校的应试体系中拿高分、进重点、在班里保排名等等,对你留美的前景并无太大影响。有时,两种体制的评价方式正好相反。比如,假使有这么两个学生,一个学生出身于偏远地区的文盲家庭,被乡村代课老师带大,校舍是摇摇欲坠的泥巴房子,整天坐在一块砖头上读书,考试成绩差一点点;另一位这是北京最有名的高中毕业,有深厚的家学渊源,考试成绩也强一些。如果北大在两人中选择,肯定会选后者。如果哈佛来选择,则肯定选前者。如果你选择了留美,却拿着中国教育的体制来要求和衡量自己,怎么可能成功?

  比较一下美国的家庭,感触就更深。美国的孩子,按说一直要在美国的教育体制中拼打,并不存在突破现有体制的问题。但是,美国的家庭,则特别喜欢反叛体制。比如,不满公立学校,就让孩子在家上学。如今,让孩子上网校的也越来越多。因为公立学校太僵化,选择性太小。女儿今年在MIT的活动中碰到一位天才,15岁就被大学录取,但不愿意过早上大学,就读网络高中,因为普通高中难以满足自己的需求。美国人不指望体制为自己负全盘的责任,必须自己对自己负责,独往独来的就多。相比之下,中国那些天才学生,在大部分规规矩矩地在学校刷题。退学是坏学生才干的事情。甩开现有体制、脱离学校的评价系统,家长和学生就惶惶不可终日。你几乎听不到家长把孩子从学校里拉出来、自闯教育路径的故事。如果在本土这么熟悉的环境中都没有脱离体制自闯路径的勇气,出国留学岂不更成了畏途?

  准备留美的学生和家长都应该问问自己:你已经不准备让体制为你负责了,还依赖体制干什么?

  准备留美,需要对美国的教育哲学和体系有一定的理解,并随之制定一套自己的目标、方法、和衡量进步的标准。现有体制如果有合乎自己目标的地方,就不妨利用一下。如果不符合,即可抛开不管。你越是在乎现有的体制,就越要按照这个体制的规则竞争,并为之耗尽精力,很难再成功地闯其他的路。在这个意义上,争着进重点、高价买学区房,都得不偿失。相反,在普通学校读书,平时功课轻松一些,没有中考、高考之类的应试压力,倒反而更有时间和精力为留美进行准备。(薛涌)

特别申明︰

1、本文仅作为信息分享使用,不作商业目的,非广告;

2、本文引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3、本文引用数据来源于网络,非我们意向杜撰,请读者自行鉴别;

以上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0571-85778577),将立即删除!